腸漏症(Leaky Gut
Syndnme)不是一種疾病,而應該說是一種症候群,是用來形容腸黏膜細胞未能做好守門員的工作,將原本不該被放行至人體中的大分子異蛋白進入人體,以致引起免疫系統把這些大分子異蛋白當成入侵的敵人,刺激淋巴球製造出IgG或IgE抗體來對抗它。
更貼切的來說,腸漏症就是亞健康的開端,也是自律神經失調及免疫系統失調疾病的上游成因。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是一種文明病。因此,在二十一世紀興起的功能醫學中,提出了腸漏症候群的觀點,並受到重視。
人體免疫防衛體系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黏膜,尤其是腸胃道與呼吸道黏膜。而黏膜是脆弱的人體內皮膚;黏膜外層與外界物質直接接觸的表皮細胞,也就是第一線的免疫防衛,它們能阻檔各種病原菌(細菌、黴菌、病毒)及大分子異蛋白侵入人體。病原菌入侵會造成感染症狀,較易被發現,但如果只是大分子異蛋白(如螨或食物蛋白質)入侵,則不易有立即的症狀。
空氣中的異蛋白(如螨、花粉、寵物毛…等),如果突破呼吸道黏膜防線進入人體,人體會產生以IgE為主的抗體來對抗它。
食物中的大分子異蛋白如果突破腸胃道黏膜防線進入人體,則人體免疫系統會產生以IgG為主的抗體來對抗它。
提到了免疫球蛋白(Ig)就來了解Ig、過敏與免疫失調的關係,對腸漏症就更輕鬆理解。
免疫失調是指免疫系統的功能失去了平衡,血液中,G、A、M、E、D五種免疫球蛋白之其中之一或數種偏高或有些偏低。臨床上,IgG偏高者的患者人數比IgE 高的患者為多。
傳統中,所謂「過敏」,其實指的是IgE高所表現出來的種種急性過敏症狀,
如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
至於因IgG高所引發的慢性食物過敏,而導致的慢性炎症。
而免疫功能全面低下,原發性的較少見,大多是繼發性的。如因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等的副作用。
過敏體質再進一步惡化就會形成[自體免疫疾病],這就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紅斑性狼瘡、硬皮症、乾癬等病症。
而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國家軍隊集體政變或是內戰自相殘殺,免疫系統不斷的攻擊自己的狀況。
這種攻擊自己的狀況發生在哪哩,身體哪裡就會出現問題。(下圖)
現在我們知道腸漏症是指腸黏膜受損導致大分子異蛋白直接進入人體,免疫系統就產生以IgG為主的抗體來對抗這些大分子異蛋白,而大量的IgG造成免疫系統功能失去平衡引發的慢性食物過敏,最後惡化成自體免疫疾病。
為避免惡化到自體免疫疾病就要知道誘發腸漏症的原因,但誘發腸漏症的原因卻有許多種,畢竟只要會影響到腸黏膜的都是誘發可能。
會影響腸黏膜的例如,
壓力:心理或生理壓力
過量不良物質:菸、酒、咖啡、茶、檳榔
藥物:消炎藥、止痛藥、抗生素
營養失調
老化
放射性治療
創傷
寄生蟲
腸道感染
甚至是形成惡性循環的慢性食物過敏都是原因之一。
誘發因素多就算了,就連症狀和診斷都會讓人忽略或誤認。
會這樣難發現主要是腸漏症在診斷方面是血清學上的診斷,不是聽一聽壓一壓就可以確認的,一定要經過抽血檢驗IgG與IgE才行。
在臨床上的診斷許多症狀卻與腸躁症相同,而腸躁症的診斷標準是很寬鬆的,且不重視腸躁症患者之IgG、IgE檢測。
腸漏症是無法單純使用藥物治療的,只能從飲食方面下手。
腸漏症的治療方法